第(3/3)页 很快到了收秋的时候,就繁忙起来。 东北可是国家的大粮仓,收秋可是特别的忙,主要就是晾晒粮食。 东北的阳光可不强烈,到了秋天阳光就更淡了。 忙碌的秋收晾晒入国库,黄豆可是有收割机,苞米还没有收割机,手工收苞米,运回来,还要扒皮,装仓。 每逢秋收季节,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,学校也放秋忙假,金秋时节,老少弯腰。那是收获苞米没有机械化,全凭人工,收割、晾晒、脱粒、晒场,环环相扣,秋收是人们最高兴也是最辛苦的季节。 掰玉米,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热,虽说已是中秋,秋老虎还是蛮厉害的,玉米又高,密不透风,中午热的汗流浃背。 玉米熟了,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,然后再用袋子背到地头,背玉米最累人,满满一口袋玉米棒子,背在身上又沉又搁人,一亩地下来累得头昏眼花。 玉米收获后,还要砍棒子秸,用短把镐头刨,一手拿镐头,一手抓棒子秸,要把两腿叉开,时刻留心,还是有危险的,家里的大人一般不会让没有经验的小孩去刨的。 从地里运玉米就靠这个平车,也叫地排车,在当时家家户户都有,是农村主要运输工具。拉庄稼、拉肥料、赶集买东西、甚至走亲戚都能派上用场。 把玉米从地里拉连队的大场,有力气的男劳力一个人拉,力气小的妇女要一个人拉,后面一个人来推,或者一人用绳在前面拉。 老百姓注重的是颗粒归仓,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也要拾起来,那些庄稼一颗一粒都是用汗水换来的。拾庄稼是多年来的传统,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,就是真实的写照。 收来的玉米棒,还要剥皮,连队的大场上很多人围着一堆苞米在一起拉着家常,剥着玉米,其乐融融。活虽不累,但需要时间。 那时的玉米皮还有用处,一是用来编织工艺品,二来就是烧饭用了。 一排排的玉米仓集中在一起,既节省空间,也能通风,晾的更快更干。 那时没有脱粒机,玉米晾干后就人工脱粒,先用穿玉米锥子在玉米棒子上穿上几行,然后再用手去搓,左手拿棒子,右手握的空棒子,棒子互搓,这样不磨手,否则几天过来,手都要磨掉一层皮。 把苞米棒子夹在两个鞋底中间,就用棍子敲打,苞米粒就都掉了,没有干净的,再用手搓几下就干净了。 这种方法省劲,手不疼,可是累胳膊,累得膀子抬不起来。 把砍下来的玉米秸抱到地头上,那时的田野放眼望去,玉米秸培成的垛象小山一样星罗棋布。 晚霞夕下,人们还不愿回家,老百姓心中有一句俗语,消停的买卖,紧手的庄稼,所以不务农时,抢收抢种,早起五更沭晨露,晚归三星照夜人。 水稻也是要收割的,晾晒后入国库,连队也有仓库。 冬月一到,雪花飘飘,大家备好干果零食开始猫冬。几家邻居凑在一起打打麻将,看看电视,聊聊家常 在邻居家消遣,完全不用担心饭食问题。饭点儿一到,主人们就会张罗大家在自家吃饭。邻居们也从不推辞,一大桌人其乐融融,大快朵颐。赶明儿去了别家打牌聊天,也是同样的待遇,跟一家人并无二致 那时候,麻雀还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粮食丰收,农场的天上树上总是盘踞着成群结队的麻雀。技艺精湛的大人们用弹弓就可以将他们捕获,放在火上一烤,香味四溢。 小孩子也喜欢冬天,将调制好的奶粉装入搪瓷缸,插入一只筷子,在院子里放上一天半天,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自制雪糕。又或者有人推了自行车沿街叫卖雪糕,大冬天来上一根,爽到骨头里。 还有屋檐上垂得极长的冰溜子,以及早上起床发现门被积雪堵上的小窃喜。 跟着大人们从窗户跳出去清理门口的积雪,虽然只能帮倒忙却乐此不疲,孩子们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心思在此时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张雨冰这个前世窝囊死去的人,在蔺箫的指挥下,在很多连队都有了朋友,冬天和姑娘们一起玩耍,跟小孩子们一起疯,打雪仗,堆雪人,玩得不亦乐乎。 一个郁郁寡欢的姑娘成了开朗活泼的姑娘,这样活泼的姑娘脸色红润,心情大好,就越发显得美丽,追求她的人就更不肯放弃。 第(3/3)页